北京2022冬奥会赛事正酣。如果不是因伤退役,这个时候的中国女子速度滑冰运动员李丹应该也在比拼。
李丹的经历,是很多短道运动员的一个缩影。职业短道速滑这条路充满了艰辛,每一场比赛,有人晋级,就有人被淘汰。
在用十几年的青春岁月换来的职业生涯里,能够站在奥运会的赛道上对每一位运动员来说,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。因为他们为自己的热爱奋斗过、拼搏过。
李丹
“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很幸运的是,通过自己的努力曾经在冬奥会的赛场上为祖国的荣誉、为自己的梦想拼搏过。那一刻,只有一个信念:拼尽全力向前冲。”
“拿到奥运会入场券的那一刻,我的心情难以平复,为了这一天,从前的努力一切都值得。站在赛场上,我的想法只有拼尽全力,为了梦想,更是为了身披国旗代表中国。”
“2018年,我在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团体追逐比赛中获得第五名。在项目速度滑冰女子集体出发决赛中也获得第五名。”
距离长春四百多公里的图们市是李丹的故乡。滑冰是这座小城冬季里最常见的运动。
“在一年级时,通过偶然的一次运动会发现了我的潜力——跑步速度很快,身体素质很高。当时,我的父母果断决定把我送进体校。可能是延边人都爱滑冰吧,当时图们体校只有滑冰一个项目。”
“冬天训练我们就在江面上滑,我也很有天赋地穿上冰鞋就可以站起来滑行了。那个时候很小,对滑冰觉得好玩、喜欢,根本不知道对未来有多大影响。一切未知,也一切都好奇,就这样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了。”
尽管年龄小,但李丹对滑冰的喜爱和天赋很快显示出来。为了获得更好的资源和环境,父母决定自费将李丹送到长春市业余体校学习滑冰。然而这条路的开始,并不容易。
“我10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到长春的业余体校。住宿了一个月,父母反复地来了好几趟,因为我每次都边打电话边哭。为了培养我,最后我妈决定来长春照顾我。白天我上学,我妈就找临时的工作,晚上陪着我训练。”
“其实那几年,我未来能不能走向专业这条路,一切都是未知。训练上我虽然没有压力,但知道父母为了我不容易。为了让我安心地训练,整整五年,我妈一直在长春租着房子陪着我。”
“通过两年的成长,通过一轮一轮的选拔赛,我从业余队到滑进二线队,才有机会走向专业这条路。从那时起,我就将滑冰作为我未来人生追求的目标。”
2009年,李丹入选国家青年队,成为一名短道速滑职业运动员,每年要参加多场的选拔赛。比赛,训练,下一轮比赛,从15岁起,李丹就在这样的循环中磨练自己,收获着成长。
“当哨声响起时,没有人不想拿第一。进入国家队后,训练更全面,我的成绩快速得到提升,尤其参加全运会等一些大赛后,技术水平和排名都处在上升期。但短道速滑的项目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,有些意外对运动员来说是无法避免的。”
“短道速滑不仅是人与时间的对抗,更是人与人的对抗。短道速滑不分跑道,每圈只有111.12米,其中超过一半是弯道,选手进行弯道时自行选择超越路线,碰撞是这个项目最常见的对抗。”
“短道速滑属于多人对抗项目,冰刀快速滑行发生碰撞受伤是常事。我的转折点出现在了2013年。那一年,碰撞先是导致我的脚踝受伤,锁骨骨折。刚恢复上冰后,又在接力赛的过程中产生碰撞,导致小腿前肌骨骨折。”
职业运动员没有怕过训练的苦,就是怕受伤,尤其是短道速滑这个项目,被称为年轻人的战场。每一场比赛,不仅是自我的挑战,同时也要接受来自对手的挑战。这个过程不断有人晋级,也就有人会被淘汰。
运动员一旦受伤,训练节奏被打乱,就有可能面临着掉队。看着很多因伤最后选择离开的队友,李丹明白,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一条路——那就是突破自己。但怎么突破呢?
“我休整养伤后,回到冰上,我与短道速滑最好水平已经有了距离。作为运动员,训练的苦,甚至流血、流泪都不是最难受的。最难受的时候,就是当你拼尽全力后,仍旧没有你想要的结果。”
“那种挫败感,让我进入了迷茫期。常常望着自己训练的冰场,回忆一段段成长经历、一场场的比赛,在对自己进行分析后,我想到了速滑。从短道速滑到速度滑冰,前期有队友转型的例子,但对于我,未来还是未知。因为不想放弃,那就只有赌一把。”
速度滑冰,简称速滑,是一项在400米赛道上较量滑行速度的冰上体育运动。与不分跑道的短道速滑相比,选手要按照规定的赛道进行滑行,2人1组进行比赛,每滑1圈到达换道区时,内道起跑的运动员须换到外道滑跑,而外道运动员则须换到内道。
“运动员大致分为两种:一种是能力型,一种是对抗型。我属于技术全面的能力型选手,通过有效地规避对抗来赢得整场比赛。”
“2016年,我正式转项速度滑冰。转项后,短道速滑的经历成为了我的优势,同时很幸运,在改项速度滑冰的这一年选上了国家队。在一年后,我的状态和成绩都有了明显提升,同年度上升到国家队的前几名。”
2018年平昌冬奥会,速度滑冰集体出发首次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。李丹为自己拼下了这张入场券。
“我不确定自己有多大的把握,既然有机会,我就想拼尽全力试一试。一轮一轮地打比赛,我的成绩就在这个期间有一个飞跃。”
“速度滑冰它更注重细节,完全靠个人的能力和技术。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,拼命在冰上追逐着自己,与自己赛跑、与时间赛跑。这段时间我提升得很快,有的项目我提高了好几秒。最后的三个月里,3000米项目我提高了足足有20秒。”
“在奥运会的选拔赛,我从34名运动员中脱颖而出,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参加冬奥会那张宝贵的入场券。当时,我是最多项目的参赛者,有四个单项被选进了奥运会。”
可就在进入备战中,李丹再次遇到了麻烦。
“还是因为受伤。备战期间,大运动量使我的旧伤复发。当时压力特别大,因为这个是一个集体项目,不单是个人。怕影响团队,也怕失去机会,就选择挺着、忍着。无论多疼,只要上了冰场,没有人能看到我正经历着伤痛的折磨。”
“有好几次,大运动量训练完,脚疼得不能走路,冰刀鞋都脱不下来。我就自己一个人在冰上慢慢地滑行,滑到没人的地方才敢流下眼泪,脱下来。当时就是想,拼了!直到奥运会结束后,去检查我才知道,我的踝关节已经有两块骨头脱落了。”
2018年2月21日,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团体追逐赛决赛,由李丹、刘晶和郝佳晨组成的中国队名列第五。2018年,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女子集体出发决赛,李丹获得第五名。
2021年夏天,已经在冰上摸爬滚打了17年的李丹因伤选择退役,目前是长春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一名速滑教练员。
“没能在家门口代表中国队出征冬奥会,可能是我运动生涯最大的遗憾。”
“但作为运动员能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拼搏过,留下过自己的身影和足迹,能为自己的热爱拼尽全力,我又是幸运的。现在我又回到了从小训练的这个冰场。我知道,对于我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。”
“如今我27岁,从事运动17年,转业后我仍会拼尽全力,继续为体育事业做出一番贡献,走好未来!”
李丹,1994年5月出生,中国女子速度滑冰运动员。2018年2月21日,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团体追逐赛决赛,由李丹、刘晶和郝佳晨组成中国队名列第五。2018年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,女子集体出发决赛,李丹获得第五名。两项均为中国冬奥会该项目最好成绩!
2019年2月9日,李丹、韩梅、殷琦组成的中国队以3分04秒075获得2018-2019赛季国际滑联速度滑冰单距离世锦赛女子团体追逐赛第五名。2月11日,李丹以1分58秒026获得女子1500米第22名。3月11日,李丹获得2018/2019赛季速滑世界杯盐湖城站女子集体出发第十八名。3月21日,获2018-2019赛季全国速度滑冰冠军赛女子3000米季军。
吉林日报社出品
策划:姜忠孝
作者:果味 于昕
编辑:韩玉红
发布于:北京
友情链接:
Copyright © 2022 世界杯历史射手榜|世界杯 巴西|15537182780世界杯精彩聚焦站|15537182780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